在音樂教育哲學中,
音樂之所以重要,那是因為人類能在學習、欣賞音樂的過程中獲得真、善、美,
所以從古希臘時代的人就已經有「音樂能夠教化人心」的觀念,
甚至在遠古時代,
唯有音樂跟體育(為了追求身心健康)才是人類最重視學習的科目!
所以為什麼要學音樂?
最終追求的就只是真、善、美罷了!
但音樂卻也是一門艱難的科目,
就跟我們學習任何學科一樣,
學到一個階段總是會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
也會想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哪裡,
更有可能會想要設定一個目標讓自己更有動力往前邁進,
所以一定會有人需要用考試、與人競賽來獲得成就感、又或是證明自己的能力!
Smile並不認為去考檢定考試、參加比賽甚至去考音樂班是件壞事,
這些事情如果能造成學習效果加分、使視野更佳廣闊,
那麼就是件好事!
彈鋼琴是一件寂寞又辛苦的事情,
上千次、萬次的重複練習需要高度的堅持才有可能達成,
尤其古典音樂博大精深,
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,
一方面台灣的音樂教育環境無法培養出真正的音樂藝術家,
另一方面,
藝術文化的東西如果不走出去、甚至深入發源地去探索又怎麼能習得其中的真諦呢?
所以為什麼幾乎所有演奏家都必須走出國外去學習就是這樣!
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或者有能力出國,
但在國內的學習還是有我們能做的事情,
若是永遠只知道閉門造車,
別說是音樂了,學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學好,
充其量只會變成自我感覺良好的井底之蛙!
所以多多觀摩他人演奏、嘗試各方面的音樂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,
除了考試、比賽是一個途徑之外,
養成進音樂廳聽音樂會、參加音樂相關研討與講座的習慣都是不錯的選擇。
每個人對學習鋼琴的想法以及想要的過程與目標不盡相同,
不考試、不比賽相對也會有一些能力比較弱,
就像平常學鋼琴如果沒有特別要求,
一定不會特意去訓練視唱聽寫、即興,不訓練當然就會比較不足,
練曲子的要求也絕對不會像一般進度有到一個標準就可以通過,
而是要更有練到100甚至120分的毅力與堅持,
這樣的過程與壓力是不考試、不比賽的人無法體會也無法理解的!
所以其實能夠有一些考試與比賽的經驗,
Smile發現,對於性格上的提昇是有更深一層淬鍊,
而且通常也有更多學生因為經歷這些讓自己更有自信往下繼續學,
(即使成績不理想也還是會更有動力)
甚至對自己彈鋼琴更有想法、
更有動力push自己往下一個目標前進(並非老師規定或是家長強迫的喔)
這就是成長,
而不是盲目的不知道自己彈些什麼、為什麼彈!
但一直不斷考試跟比賽也會有很大的問題,
就像Smile之前文章所提過的,
有的只是一個表面的證書空殼,
但實際上彈過的東西寥寥可數,基本功也不可能紮實!
所以Smile這些年的教學看來,
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,
我很鼓勵學生能偶爾給自己一個目標去達成,
但不建議永遠都在為了比賽或是考試彈琴,
因為無論是考試或是比賽都只是為了學習的過程與手段,
並不是最終的目的,
所以我奉勸每一位決定開始付出時間、心力、金錢的人們,
要想清楚自己學習音樂的目的,
真正想擁有的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「能力」,
還是那一張風一吹可能就會飛走的獎狀或證書?